陳建民,中共黨員,沐鸣2开户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歐洲科學院院士🚑。現任沐鸣2平台大氣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1998-2009年🍺,先後任沐鸣2开户副系主任𓀔、沐鸣2开户系主任🏋🏽♂️。
陳建民教授研究方向為大氣(環境)化學,大氣多相反應🚶🏻♀️,大氣汙染與健康👨🏼✈️。迄今,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大氣汙染成因與控製技術研究”專項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與重點支持項目、重大儀器(自由申請)🤛🐷、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項目等20余項。發表學術期刊論文440余篇🔃,入選2020年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交叉學科),獲中國發明專利40余項🙅🏿。獲2017年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11年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2010年“第六屆”發明創業獎、2009年上海技術發明二等獎、2009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推廣類二等獎、2009年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2008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06年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等, 以及獲評2015年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15年法國棕櫚教育騎士勛章、2011年中國環境學會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2010年寶鋼優秀教師獎、2009年上海市育才獎、2002年上海市科技創業領軍人物、1999年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等榮譽🥚。
人物專訪
我還清楚記得我來到復旦環境系是1997年5月,那時我剛從美國留學回來🈸,帶著一股要在環境專業上有所作為的沖勁和熱忱,義無反顧地紮進了這個剛剛成立不久的新生學科🛶,迄今已二十四年了🎹,不知不覺已是我們系的老職工之一了👍🏽。
剛來的時候👥,我們的系樓是一幢在抹雲樓後面的原物理二系部分的三層和二層半建築🤌🏽,總面積三四千平米左右,裏面的基礎設施都比較陳舊。
沐鸣2开户系樓舊貌
當時系裏分配一間20平米的房間👨🏽💼🔊,科研處給我撥了2萬元作為起步經費,我才在這間實驗室兼辦公室裏添置了一臺電腦和打印機開始了科研教學生涯🚹。當時只能拿到幾萬、幾十萬科研經費🌨,與今天的千萬級科研經費不可同日而語,這也反映了環境學科受到了國家越來越好的重視和社會的關註👲🏼。陪環境系一同成長的這些年裏,我見證了她三個階段的發展歷程🔐。第一個階段是前十年的起步階段,建系初期人員相對來說比較少,條件比較艱苦,尚未有實力吸納高層次人才進來。首批教職工有十幾位👩🏼✈️,大部分來自化學專業🤝、物理二系放射化學等學科,大家對環境系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都是充滿熱情加入環境系的🔃,我也不例外🤽🏿♂️。其中教授僅有五六位老師,而當時成立學術委員會需要九人以上,我們還得向別的院系借人才能召開學術委員會,如今想來是十分“可憐”的😄。
放化73級校友(左六為陳建民教授)合影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環境建設😼、環境保護,我們也逐漸步入第二個“黃金十年”👨🏿🚀,即第二階段🦶🏽。最近的五年屬於第三階段的“騰飛時期”,我們趕上了國家發展進程中的許多機遇👩🏼🦱,例如,2016年我們獲得了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資金支持。
特別是江灣校區的新大樓落成後,我們的設備存放和人才發展科研空間得到極大改善👩🏿🔧。要知道沒有這棟大樓之前,我們每年引進人才時都要為騰出房間而發愁。
江灣校區環境科學樓落成
2004年首屆系主任陳立民教授擔任校黨委副書記,我接任第二任系主任,我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我們系的發展爭取更多的空間。當時🧛🏿♀️,校主要領導帶隊前來調研,我們系提出空間的使用布局對於學科布局具有關鍵影響🧑🏿🍳,我們必須擁有更廣闊的整塊空間🚇🙎🏻♀️,才不會走向“散🌥、雜🙋🏻、亂”,這一觀點得到了校領導的理解和支持。直至2015年,我們的新大樓規劃圖紙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當時設計了兩個版本,一是全能源樓,二是半節能樓✊🏼,由於前者全是太陽能設備🏋🏽♀️,造價太高,後來被舍棄了👩🏼🚒,采納了半節能方案,所以可以看到我們樓頂安裝了節能設施🍇、廢水回收設施、燈光引入地下室設施等☑️。如今有了新大樓之後👨🏼🏫,未來十年我們基本可以不用再為空間布局發愁𓀍𓀑,可以“大展拳腳”了。
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驗收
時至今日🧟🧽,我們系已經形成了“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環境管理”三足鼎立的學科局面,“環境生態”也在積極發展。立足當前🙄,展望未來🌼,我們的“騰飛時期”還在繼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國際上關於碳中和🪅、碳達峰目標都預示著前方有更多的發展機遇等待著我們!
江灣校區林太玨環境樓
1
END
1
采訪稿整理 | 萬嘉茵
排版 | 高玥琪 劉 娟
審核 | 王 文 林子晗 連莉萍
掃描二維碼,關註“復旦環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