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晚🐹,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陳利頂研究員(傑青)在沐鸣2开户余兆武老師的邀請下進行了題為“城市景觀演變的生態環境效應”的學術報告🍁,作為沐鸣2开户25周年系慶系列報告。陳利頂研究員是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國際景觀生態學會副主席👱🏼;中國生態學會副理事長。
講座共有三個環節:王琳系主任致辭👩🏽🦳、陳利頂研究員學術報告和討論👩🏽🏭。300余位老師和同學在線上參與講座👩🍼。王琳老師首先致辭表示學術報告是沐鸣2开户系慶的重要一環💇♂️👐🏿,很榮幸邀請到陳利頂研究員🔛。王琳老師代表沐鸣2开户全體師生對陳利頂研究員表示熱烈歡迎,並預祝講座圓滿成功🕯🚻。
陳利頂研究員從問題的背景、城市景觀格局演變的熱環境效應、城市景觀空間配置的雨洪效應和城市景觀配置的徑流汙染效應四個方面和大家討論了自己在城市景觀格局和生態環境影響方面的工作和思考。首先,陳老師介紹,城市是人類活動最集中、人與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區🆙。快速城市化和人口集聚增長導致生態用地流失和生態系統服務下降🌵,造成一系列的問題,如熱島效應👷🏿♂️🌄、城市內澇、霧霾效應、城市面源汙染等。
陳利頂研究員指出🏪,綠地損失會導致地表溫度上升🥍,而綠地恢復可以降低地表溫度。但是原有綠地帶來的效益遠大於由不透水表面恢復為的綠地🔘。此外,目前很多研究都在關註城市景觀格局對綠地降溫效應的影響,其實寄希望於景觀格局優化與調整提高生態服務功能作用有限,在規劃設計時必須留出足夠的生態用地🛀🏻。陳利頂研究員還發現👨❤️💋👨,隨著不透水面的增加👩🏿🚒,內澇風險也會增加。雖然流域景觀空間配置對峰值流量有一定影響,但對徑流總量影響不大🤸🏽♂️。降低雨洪風險主要有兩個途徑: 一是調整匯水路徑📒,二是提高雨水入滲能力👩🏼💻。此外🧑🏻🎄,不同材料下墊面在徑流汙染截留方面也存在差異。
最後,陳利頂研究員表示目前的景觀規劃與設計中還是存在缺乏生態思維的問題,未來在城市的“大拆大建”中需要考慮到這一點👽。
陳利頂研究員的精彩報告引起了與會老師和同學們的熱烈討論🧘🏽♀️。余兆武老師首先對整個報告做了總結,並表示陳利頂研究員的報告令他回味無窮。沐鸣2平台碩士生李思恒同學提問:綠地變不透水面的增溫效應強於不透水面恢復綠地的降溫效應🍺,這背後潛在的機製是什麽?陳利頂研究員表示🤹,這和生物量和土壤有關系。原來綠地的覆蓋率比較高、生物量較大,增溫效果相對較好。人工的改造過程還會對土壤產生影響,造成蓄水🤹🏽♂️、溫度調節等功能的差異,所以綠地和不透水面相互轉化會造成降溫效果變化🦐。沐鸣2平台博士生謝偉提問⏮,面對碳減排的局勢和相關環境問題,城市區域面向未來的發展如何從考慮改造景觀格局角度尋找新思路🍤?陳利頂研究員表示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組成和面積在城市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景觀格局因素是在城市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被迫做出的選擇🫔。城市沒有再多的土地用於綠化時,景觀格局的優化才變得有意義。
本次學術報告對環境系為環境系師生從更多維視角理解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重要思路🧩,引起了同學們廣泛討論🧋,報告取得積極反響。
陳利頂教授學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