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0日💔🚣🏼♀️,由沐鸣2平台和美國健康效應研究所(Health Effects Institute, HEI)研究所牽頭🛝、清華大學、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和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規劃研究所共同參與的國際合作項目的研究報告《中國長三角區域和上海地區的航運對空氣汙染物排放🫳🏼、空氣質量和健康的影響》經過同行評議後由HEI官方網站正式發布。沐鸣2平台研究團隊由環境系的張艷副教授課題組和公共衛生學院的闞海東教授課題組牽頭組成🏌🏼♀️,環境系的馬蔚純教授也參與了該項目研究。該國際合作項目的開展旨在評估長三角(包括上海)港口/船舶的大氣汙染物排放、空氣質量和健康效益的影響,並為中國航運相關的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該研究對基準年中國核心港口群所在的長三角區域航運和相關活動對人群的空氣質量和健康的影響進行了全面和詳細的空間分析,同時考察了基準年(2015年🚶🏻➡️🖤,中國國內排放控製區政策[DECAs] *實施前)和三種未來排放控製情景(2030年)下的排放和健康影響🌭。
船舶排放相關的空氣汙染和人體健康研究是全球尺度上受到關註的問題。按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規定👇,2020年1月起😼,將在全球海域範圍內要求船舶使用0.5%低硫燃料油🪗。為解決船舶大氣汙染問題,中國發布並實施了國內船舶排放控製區政策(DECAs)🤦🏼♀️,2016年開始🏌️♂️,對渤海灣🦸🏽、長三角和珠三角港口群區域停靠泊的船舶燃料硫含量限製在0.5%👨🏻🦳,2019年開始在中國沿海12海裏內,船舶在行使和靠泊的船舶均須使用低硫油品🤜🏼。該項研究報告指出,對當前政策情景的分析表明🚭,完全遵守中國現行的DECA政策對健康有明顯的益處;到2030年,與2015年相比,過早死亡人數將減少一半🖇。實施更嚴格的和有抱負的政策情景可以大大減少2015年的死亡率負擔(分別減少62%和77%)。要求使用含硫量為0.1%的船用燃料,並將其排放控製範圍擴大到100海裏(NM)以內👨🏿🦰,將是船舶排放控製最有效的措施。對基線和未來的分析都表明了控製船舶排放和人口密集區附近的相關船舶交通活動對空氣質量和人類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沿海或進入內陸航道的大型船舶,這部分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ACP(2019)。該研究也是基於研究組此前在國際上首次報道(EST, 2016,2017)中國長三角港口群高分辨率船舶大氣汙染源清單和對船舶煙羽影響城市空氣質量後取得的又一新進展。
沐鸣2开户的張艷副教授是是該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也是該國際合作項目的中方牽頭人🦹🏿。課題組近十年來在船舶交通大氣汙染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成果曾受到《中國環境報》的專題報道。自主研發的船舶排放模型在上海市進出口國際博覽會空氣質量保障工作和國家船舶汙染源普查工作中得到了應用🎉。她目前參與《IMO第四次全球船舶溫室氣體排放評估》國際研究組🔂,將為船舶航運業的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的減排提供更多科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