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7年➞,我系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重大研究計劃“中國大氣復合汙染成因🕉、健康影響與應對機製”的申請中連續取得佳績。共有4項重點項目🟩,2項培育項目獲得資助,獲批資助金額共達1342萬⚓️。
據悉🤸🏻,該聯合重大研究計劃包括兩部分內容:“中國大氣復合汙染的成因與應對機製的基礎研究”和“大氣細顆粒物的毒理與健康效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遵循“有限目標、穩定支持、集成升華⬇️、跨越發展”的總體思路👩🏼🎨🧑🏽🎄,針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重大科學前沿兩類核心基礎科學問題,結合我國具有基礎和優勢的領域進行重點部署🍕,凝聚優勢力量👩🍳,形成具有相對統一目標或方向的項目群,並加強關鍵科學問題的深入研究和集成,以實現若幹重點領域和重要方向的跨越發展。
在“中國大氣復合汙染的成因與應對機製的基礎研究”部分,王琳教授主持重點項目“中國典型區域大氣新粒子化學組成及形成機製研究”(項目批準號91644213)✊🏿,開展我國典型區域的大氣成核和新粒子的化學組成和形成機製的綜合外場觀測研究🥍,並輔以實驗室模擬🦒,旨在發展符合我國實際大氣情況的大氣成核和新粒子形成理論;楊新教授主持重點項目“基於單顆粒成分分析的氣溶膠物理化學綜合表征體系” (項目批準號91544224),旨在搭建基於單顆粒成分分析的綜合表征體系🧑🏻🦳,在線分析大氣氣溶膠的理化性質🦠,通過比較典型氣溶膠樣品和環境大氣的表征結果🧤,解析一次顆粒物來源,探討二次顆粒物成因🦹🏽♂️,為深入認識中國大氣復合汙染提供新技術支撐📚;付洪波教授主持重點項目“重汙染天氣細顆粒物表/界面多相反應與老化機製研究” (項目批準號91744205),開展氣溶膠表/界面多相反應研究,深入理解重汙染環境下二次細粒子生成和老化新機製。此外🟧,黃侃研究員主持培育項目“長三角生物質燃燒的三維特征解析及對區域霾形成的過程研究” (項目批準號91644105)🌌,探索人為汙染源和自然排放源共同存在下、生物質燃燒排放源的疊加對細顆粒物生成的貢獻及其對大氣氧化性和區域氣象和氣候的影響,進一步理解全球氣候變化下區域復合汙染特征、成因及其導致的氣候效應。
在“大氣細顆粒物的毒理與健康效應”部分,陳建民教授主持重點項目“長三角代表性城市大氣細顆粒樣品的采集及其表征與解析”(項目批準號91743202)🧑🏿🌾🧋,在以顆粒物與光化學煙霧同時汙染為特征的長三角代表性城市進行規範化連續采集大氣PM2.5樣品,旨在建立我國首個代表性區域PM2.5指紋圖譜與樣品庫😥,同時為顆粒物的健康效應研究提供充足的PM2.5樣品與關鍵化學組成信息💁🏼♀️。李丹副教授主持培育項目“大氣細顆粒物毒性組分對呼吸道病原菌耐藥性的影響機製研究” (項目批準號91643106),針對大氣細顆粒物PM2.5引發並加劇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這一科學問題,為全面評價PM2.5毒性組分、生物效應及健康危害提供新的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 。
我系一系列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的獲批,顯示我系的科研水平有較大幅度提升,體現了國內學術界對我系在大氣化學領域研究工作的高度認可,為我系各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將對我系“雙一流”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