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兆武團隊ES&T:氣候驅動下全球城市樹木降溫效率的非氣候調控策略

發布時間:2025-04-17  瀏覽次數:25

近日,我系余兆武團隊聯合國內外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在全球城市熱島效應緩解策略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Enhancing Climate-Driven Urban Tree Cooling with Targeted Nonclimatic Interventions為題,發表於環境領域國際頂級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該研究通過全球多尺度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模型,揭示了不同氣候區城市樹木降溫效率的時空分異規律,並提出優化非氣候因素以提升降溫效益的創新路徑,為全球城市綠地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熱島效應加劇了極端高溫事件的發生頻率,嚴重威脅居民健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樹木作為重要的自然解決方案(NbS),其降溫效率受氣候與非氣候因素的復雜調控,但全球尺度下的作用機製仍不清晰。如何通過精準調控非氣候因素(如城市形態、樹木結構等)最大化樹木降溫效益,是當前國際研究的熱點與難點。研究團隊基於高分辨率遙感數據(70米地表溫度、10米土地覆蓋等),結合氣象再分析數據,對全球四大氣候區(幹旱、半幹旱、半濕潤、濕潤)229個大城市展開分析。通過構建網格單元級降溫效率(Cooling Efficiency, CE)模型與XGBoost機器學習算法,量化了氣候與非氣候因素對晝夜降溫效率的貢獻差異,並揭示了關鍵變量的非線性閾值效應。  

研究發現(1)氣候因素主導降溫效率:氣候變量對降溫效率的貢獻約為非氣候因素的兩倍,其中土壤濕度(白天)與飽和水氣壓差(夜晚)分別為最重要的氣候因子。(2)晝夜降溫效率分異顯著:濕潤區樹木白天降溫效率最高(每增加1%樹木覆蓋降溫0.037°C),而幹旱區樹木夜間降溫效果最優(0.007°C/%)。這源於冠層密度差異導致的能量分配機製不同。(3)非氣候因素優化閾值:不透水面覆蓋率(PIS)存在最優區間——濕潤區40%、幹旱區60%,超出閾值將削弱降溫效益。建築高度超過10-14米後,降溫效率趨於飽和。(4)機器學習驅動策略設計:通過貝葉斯優化與特征篩選,研究提出幹旱區應優先提升灌溉效率,濕潤區需控製建築密度並優化通風廊道,以協同氣候適應與城市發展。研究為氣候韌性城市規劃提供了可操作的調控路徑。例如,在幹旱城市推廣節水灌溉與淺色高反照率材料,平衡綠化與水資源約束;在濕潤城市限製不透水面擴張,優先保護連續樹冠覆蓋區域;從全球來看,應該製定差異化綠地管理標準,納入氣候區劃與城市形態指標。

圖1 城市樹木降溫效率在全球幹旱與濕潤地區機製圖

沐鸣2开户余兆武為論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機構學者共同參與。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217109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4YFF1307000)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12R1408500)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21/acs.est.4c14275  

團隊主頁: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Zhaowu-Yu/research


供稿:余兆武課題組

審核:張立武


沐鸣2开户专业提供:沐鸣2开户沐鸣2沐鸣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2开户欢迎您。 沐鸣2开户官網xml地圖